施一公掌舵,这所大学做起VC了
发布时间:2021.11.01
西湖大学做VC,刚刚投了一个科学家团队。 这源于一则不甚起眼的融资消息——上周,诺一迈尔(苏州)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诺一迈尔”)宣布完成亿元级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西湖大学产业投资基金领投,老股东汇鼎投资、苏高新创投、翊翎资本、君茂资本、宝富投资等投资机构跟投。 而西湖大学产业投资基金,大有来头。该基金成立于2020年8月,是西湖大学联合西投集团、杭实集团发起的产业投资基金。其身后的西湖大学更是赫赫有名——借鉴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规模和斯坦福大学的办学理念,剑指世界前沿科学技术,校长正是著名科学家施一公。 眼下,科技成果转化大潮席卷,越来越多高校开始联手VC圈。同样在10月,深圳天使母基金与南方科技大学达成合作,双方积极助力深圳科技成果转化。背后的历史背景是,投资圈越来越欢迎技术派,一个属于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时代正在崛起。随之而来的是,高校VC开始登上中国创投历史舞台。 西湖大学做起VC: 今年,密集投了5家创业公司 被西湖大学产业投资基金看中的诺一迈尔,身后是一个科学家创业团队。 张文彩,诺一迈尔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曾就职于再生医学领军企业正海生物。离职后,他开始创业之旅。2017年,张文彩曾到北京、深圳、杭州等多处选址,最终决定落子苏州。在他看来,苏州有着独特的区域优势,“落户之后,我还发现,这里的产业生态更是独一无二的。” 创业之初,张文彩就引进来自德国弗莱堡大学的顶尖科学家团队,让他们长驻于公司的研发中心,潜心攻克技术壁垒。其中,诺一迈尔联合创始人Harald App博士是德国籍全职资深科学家,曾入选苏州“海鸥计划”。 自2017年以来,诺一迈尔已经布局了覆盖口腔、眼科、耳鼻咽喉、外科、医美、生殖医学、运动医学等临床科室的十多个产品管线,国内组织工程领域赛道齐全、技术先进的综合方案提供者之一。不仅如此,该公司已入围国家和省、市、区各级潜在独角兽和独角兽培育企业榜单。 谈及这一轮投资,西湖大学(杭州)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帆表示,西湖大学作为国内首家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性大学,致力于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西湖大学产业投资基金一直关注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而诺一迈尔是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的领先企业,管理和技术团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经验。 实际上,这已不是西湖大学产业投资基金第一次出手。今年2月,该基金曾入股一家专注质谱精准医疗的公司——豪思生物。值得注意的是,豪思生物创始人兼CEO栗琳与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颇有渊源。 二人的缘分始于2015年,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施一公院士将剑桥大学和维也纳医科大学联合培养的栗琳引进回国。后来,她在清华大学建立了临床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平台,并在清华医学院建立了“栗琳实验室”。直到2016年,栗琳带领团队,创立了豪思生物。截至今年8月,该公司已经完成了多轮融资,集结了真格基金、华创资本、启明创投、西湖大学产业投资基金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 同在今年2月,西湖大学产业投资基金新增一条对外投资,对方为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创办的西湖欧米。随后,该公司迅速官宣了数千万元种子轮融资,由辰德资本、高榕资本联合领投,高瓴创投跟投。
此外,西湖大学产业投资基金还投了基因治疗药物研发公司新芽基因和西湖维泰。其中,新芽基因创始人之一常兴博士任职于西湖大学;而西湖维泰是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心脏发育和再生实验室施红军教授创办的学校企业。 不知不觉中,这家背靠大学的产业基金已经投出了一张不小的版图。 54岁施一公掌舵 这所大学成立一支4亿元投资基金 西湖大学产业投资基金,有何来头? 这要从著名科学家施一公创办西湖大学开始讲起。1967年生于河南郑州的施一公,自小在学习方面有着过人的天分。17岁那年,他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后被直接保送至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本科毕业后,他前往美国名校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取得博士学位,并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在1998至2008年的十年时间里,施一公完成了在美的教授生涯。 2008年,施一公婉拒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的邀请,回到清华大学教书。2013年4月,他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2月再度当选中科院院士。两年后,施一公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不过,施一公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自己能够创办一所培养科研人员的大学。 回国十年后,施一公请求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开始筹建西湖大学。获得国家的批准后,施一公与好友商议之后决定将学校位置定在杭州。2018年4月16日,施一公当选西湖大学首任校长,著名科学家杨振宁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钱颖一教授为校董会主席。 鲜为人知的是,西湖大学的身后还潜伏着近百位知名企业家的身影。截至2018年3月底,西湖大学创始捐赠人已有:马化腾基金会有限公司、王东辉、王健林、邓营侯屈平夫妇、邓锋、吴亚军、沈月华、张磊、陈一丹基金会、林刚、深圳中意集团有限公司、白象食品集团、倪良正、徐益明、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黄昌华、曹挺、龚虹嘉、葛航、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香港)有限公司等。今年4月,西湖大学第一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投票选举通过了沈南鹏、冯海良、王孝安增补为董事会董事等提案。 在办学模式及治学理念上,西湖大学借鉴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规模和斯坦福大学的办学理念,定位于“小而精、研究型”的非营利性新型高等学校,聚焦理学、生命与健康、前沿技术等方向设立一级学科。这意味着,西湖大学自成立起,就带有科技成果转化的使命和投资的基因。 2019年,西湖大学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成立了成果转化办公室和西湖大学发展有限公司。在科研项目立项之初,西湖大学成果转化办就开始进行筛选和跟踪,这样无论是探索商业价值还是寻找市场定位,学校都比其他市面上的FA机构要早得多、快得多。 2020年8月,西湖大学发展有限公司投资设立西湖大学(杭州)股权投资有限公司。今年2月,规模4.05亿的西湖大学(杭州)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LP有杭州市国资委旗下平台、杭州西湖区资金等。 “专业人做专业事”,西湖大学的这套模式十分清晰:从idea被提出的那一刻开始,到后期商业化的辅助、资本入场,每一步都有学校承担代理人和守门人的角色。科学家除了专心科研,不需要将多余的精力放在如何成立一家公司上。 如今,西湖大学旗下的基金已经开始正式运作,为科学家后续科技成果转化保驾护航。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会看到越来越多科学家带着好项目能走出实验室,走向IPO敲钟舞台。 科技成果转化大潮来了 大学联手VC,缔造创投圈一支新军团 西湖大学的投资尝试并非个例。怀揣着科技成果转化的初心,越来越多高校开始联手VC圈。 早在2018年,依靠深圳大学的深大科技创新创业基金成立,这是深圳市第一支高校背景的股权投资基金。创立之初,深大科技基金即引入四家上市公司作为产业上的战略投资者,同时结合深圳大学及龙岗区的快速发展优势,首创“高校+政府+上市公司+校友企业”的创新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扶持校友及其他社会企业的发展。截至2020年底,该基金管理规模累计超3亿元,已投资规模约1亿元。 无独有偶,身处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也踏足风投圈。同在2018年,深圳市投控南科天使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深投控南科大天使基金)正式成立。资料显示,该基金是深投控与南方科技大学产研合作的重要平台。该基金规模达1.3亿元,将依托南方科技大学的科研能力,着力促进深圳基础研究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今年10月,深圳天使母基金与南方科技大学联手合作,双方将围绕基金设立、空间共建、专家共享、实训就业、交流合作等方面展开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积极助力深圳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完善深圳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从华南到华东,这样的开拓性尝试不断涌现出来。今年9月,国内首支由省、市、高校联合发起的硬科技科创基金在浙江杭州正式设立。该基金将汇聚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的科技资源,聚焦“高科技、硬科技、黑科技”产业,布局“卡脖子”技术项目。 这支硬科技科创基金由九智资本、浙大友创、杭实集团共同管理,浙江省金控、杭实集团、浙大控股、九智资本共同出资设立,重点投资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重大创新项目和创新型企业。 其中,重点项目包含位列“卡脖子”技术首位、保障中国“芯”突围的国产浸没式光刻机核心浸液系统项目;国内唯一、打破国际垄断、已在我国重点型号机型应用的飞机数字化装配项目;突围国际封锁、引领大国重器(航天器、核工业等)创新设计的工业软件项目等。 高校为何如此主动且深入地参与创投事业?这背后的原因似乎不难理解。高校里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一直是学界和产业界的痛点,科学家手握前沿科研成果,却不知如何进行市场化,最终让科研成果束之高阁。为了让更多原创性技术落地,高校联手VC不失为一种创新探索。 眼下,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投资机构,技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壁垒。回望中国创投历史,也许从来没有过像现在这样如此渴求“技术型”投资人和创投机构。正如今年VC圈都在聊硬科技,一个属于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时代正在崛起。 来源:投资界 张继文 |
copyright (C)2001-2013 鲁创资本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夏商务网 |